聚焦多业态协同打造时尚消费活力之城
来源:海口日报作者:张志红林婧 发布日期:2025-03-26 浏览次数:对 话
消费一头连着经济,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在今年全国
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近日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指出,“以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以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意愿”。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提出打造“六个之城”,其中打造时尚消费活力之城是增量优势。聚焦多业态协同,打造时尚消费活力之城,这是海口落实“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的实际举措,是顺应国家政策导向的必然选择,也是基于城市特色与时代需求的具体实践,不仅能创造年均千亿级的消费市场,更是探索通过“精准定位+特色突围”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范式的有益尝试。
海口市融媒体中心《自贸港经济在线》栏目和理论版“对话”专栏,邀请海南省文旅融合产品设计和产业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夏锋,海口市商务局副局长公龙,海口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副局长张艳,友谊阳光城营运总监刘丽君,一起探讨如何“打造时尚消费活力之城”。
主持人
消费一直是驱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过去更强调投资和出口,而今,消费的重要性越发突出,消费就是生产力这一观点得到越来越多人认同。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所列今年重点任务中,“大力提振消费”均排在首位。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提出打造“六个之城”,其中打造时尚消费活力之城是增量优势,与中央精神保持了一致。请夏锋专家谈谈,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消费何以被如此重视?
夏锋:消费作为连接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重要一环,对于供需良性互动,以升级消费、线上消费带动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一,消费是建立消费主导型内需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内需的发展格局从投资主导加快向消费主导转变,消费占内需的比重稳步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引擎作用越来越凸显。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已连续十余年稳居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和最大网络零售市场。根据商务部数据,2024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继续发挥经济发展第一拉动力作用。第二,消费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客观需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快催生新消费。从我国来看,消费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特别是依托技术创新,不仅大大满足了原有的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创造了很多新需求,提升了消费体验。第三,服务型消费蕴藏着巨大潜能。从国际经验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结构中服务型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而不断上升。2024年,我国服务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2%,增速比同期商品零售额高3.0个百分点;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达46.1%,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但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服务型消费仍有相当大的升级空间。这也意味着,我国服务型消费在推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中仍大有文章可做。
主持人
当前海南正加速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海口建设自贸港核心引领区,在提振消费上有哪些优势?如何放大优势,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夏锋: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是党中央赋予海南“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海南“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中的“四梁”之一。海口建设自贸港核心引领区,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天然优势。例如,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领先水平,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到海口旅游休闲度假。二是开放政策优势。例如,海口可率先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消费高质量发展新体制、现代化服务业管理新体制等,开展精简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试点,吸引更多国际知名服务提供商落户海口,有利于集聚更多国内国际优质的消费资源,吸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如何放大海口优势,充分激发消费潜力,我想重点从政策和产业方面谈一下观点。
一是积极争取海南自贸港消费相关政策落地海口。例如,争取在海口试点实施岛内居民购买进境免税商品正面清单,将大部分日用消费品纳入,满足本市居民不出岛就能购买免税消费品的强烈愿望;争取逐步把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部分政策扩大到海口,允许在先行区内注册的医疗健康类企业在海口设立分支机构,并享受先行区同等优惠政策;借鉴泰国康民国际医院发展经验,积极吸引境外知名医师来海口执业,采用“第一世界的技术+第三世界的价格”模式,加快提升海口医疗服务国际化水平;争取将国家赋予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的“允许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立办学,设立国际学校”等政策拓展到海口,加大对排名位居前列的世界一流大学吸引力度,拓展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实现“学在海口=留学国外”的境外教育消费回流路径。
二是加快构建海口特色消费产业链二是加快构建海口特色消费产业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绝不是只“买买买买买买””和“卖卖卖卖卖””,更重要的是在“产产产产产产””上下功夫上下功夫,,延长消费产业链条消费产业链条。。建议围绕“保税加工转离岛免税”构建高端消费品加工产业链构建高端消费品加工产业链。。用好“一负三正三正””的零关税政策的零关税政策、、“两个1515%%”所得税政策所得税政策、、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等开放政策和制度单等开放政策和制度,,发展壮大消费品加工业,打造从旅游消费产品到装备的智能制造产业链业链。。以免税店为依托以免税店为依托,,积极探索发展保税加工转离岛免税的“前店后厂前店后厂””模式模式,,推动其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拓展附加值环节延伸拓展,,形成“进口原料—生产组装—免税销售组装—免税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的全产业链模式,,为海口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制造业支撑际旅游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制造业支撑。
主持人
2024年海口“两新”政策加速落地,拉动消费90亿元;第一时间推出支持会展、餐饮以及夜间消费高质量发展系列措施,促进消费快速回暖。请公龙副局长介绍下,我市有哪些具体的政策措施推动时尚消费的发展?
公龙:提振消费,海口市商务局从“政策赋能、商业创新、场景打造、消费激活”等方面多维发力。一是政策升级释放免税消费新动能。2023年推出“即购即提”“担保即提”等7项便利化措施后,“购、提、退”等数字化服务实现全流程闭环。目前全市共有离岛免税店5家,其中海口国际免税城首创“机场+市区+港口”全渠道布局,构建“免税+有税+跨境”全业态矩阵,2024年海口全市离岛免税店销售额再次突破200亿元。二是首店矩阵激发城市商业新活力。今年以来我市锚定“年度招引首店不少于100家”目标,通过“真金白银”政策组合拳打造首店经济高地,现已形成市区两级联动的扶持体系。在精准施策下,2024年海口成功引入130家首店,形成龙湖海南海口天街50余家旗舰店集群等典型案例,构建起“国际大牌+国潮新锐”的双向引流格局。三是多元场景点亮消费市场新业态。去年,我们相继出台了《海口市促进夜间经济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关于促进海口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实施细则》,规范引导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成功打造多个特色消费场景,如世纪海角商业街、高兴里、桫椤湾等特色街区,形成“日间消费购物+夜间文化休闲”的全时段消费链条,有力带动了海口消费市场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四是创新举措激活全城消费新热潮。今年以来,我市累计发放涵盖免税、餐饮、零售等领域消费券6200万元,叠加汽车、家电、家居、手机等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全面拉动消费增长。借助跨年晚会、张韶涵演唱会、张学友演唱会、春节假期等文娱节庆活动契机,落实“文体旅商展”融合,联动餐饮、零售、免税企业开展与演唱会同频共振的折扣、满减、积分等促销活动,形成“节庆引流—商圈聚客—全城联动”的消费促进生态,激发全市消费活力。
未来,海口将采取四方面措施提振消费:一是大力打造特色商业街区,鼓励街区引入多元化时尚品牌、优化街区环境、提升整体消费氛围,打造一批集购物、休闲、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时尚地标。二是积极举办首发、首秀、首展等时尚活动,如时尚周、品牌发布会等,吸引国内外时尚资源汇聚,提升城市时尚影响力。三是加强与线上平台合作,拓展时尚消费线上渠道,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四是在培育本土时尚品牌方面也将持续发力,给予政策支持,推动本土时尚品牌成长壮大。
主持人
文旅深度融合的背后,是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随着旅游市场发展,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深度参与并充分感受目的地文化内涵的旅游方式,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加强融合创新,才能更好满足消费升级带来的新需求。请张艳副局长介绍下海口在“以文塑旅、以旅促商”方面有哪些创新实践?
张艳:我们围绕打造演艺之都、活力之城的目标任务,积极推进“文体旅商展”联动,大力塑造海口国际化旅游服务品牌,做大演艺经济、体育经济规模。一是加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深入挖掘骑楼老街特色产品、丰富老街业态,在骑楼老街先后开展了老爸茶生活周、向海而歌·奇幻巡游季、首届海南旅游商品好物节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旅游活动。二是持续擦亮“国际演艺之都”品牌。“演唱会经济”是海口探索文旅融合的新路子,2024年以来,海口共引进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演出活动16场,“演艺+旅游”品牌建设获评中国旅游研究院“2024年城市文旅品牌创新十佳案例”。接下来将引进更多优质的大型演出活动,目前已经定档的有Wa⁃terbomb水弹音乐节、胡海泉2025《春风归来了无痕》巡演以及山歌响起的地方·刀郎2025巡回演唱会。百老汇原版音乐剧《芝加哥》将于6月在海口湾演艺中心上演。今年五一、十一等假期,我们还将策划举办海口草坪音乐会,值得大家期待。三是借势流量赛事,深化打造活力之城。我们引进了2024世界沙滩排球职业巡回赛挑战赛、2024年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总决赛、2024尾波(冲浪)世界杯暨海口尾波冲浪国际公开赛等一批高水平体育品牌赛事,并积极培育本土特色品牌赛事,打造“海口杯”IP,先后举办了篮球、排球、足球以及青少年系列赛事等。去年,“海口杯”端午龙舟邀请赛吸引了近7万名市民游客到现场观赛。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开展优质赛事活动,举办“海口杯”端午国际龙舟邀请赛、海口水上运动年—滨海乐活·水上畅享运动季等赛事活动。
主持人
这些大型演出和赛事,如何转化为消费力?未来如何进一步放大“流量效应”,把“演出现场”“赛事主场”转化为“消费主场”?
张艳:演出和赛事优势转化为消费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直接拉动消费增长。大型活动的门票收入、周边商品销售以及活动现场的餐饮、零售等,都是直接的消费贡献。比如坎耶·维斯特世界巡回试听会两场演出带动海口旅游收入约7.3亿元,形成了短期的消费高峰。
二是带动全产业链消费。大型活动的举办,不仅限于活动本身,还能辐射到住宿、交通、旅游、购物等多个领域。2025年元宵节在烟花晚会带动影响下,全市住宿单位平均入住率达到81.3%,烟花观赏区域附近重点监测的11家酒店,入住率全部达到100%,拉动旅游综合消费5.26亿元。“活动+旅游+消费”的模式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消费链条。
三是提升城市品牌价值。通过举办国际性活动,海口的城市知名度和吸引力显著提升。这不仅能让更多游客慕名而来,还能吸引更多投资和商业合作,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放大“流量效应”,通过优化活动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完善配套设施,让游客不仅愿意来,更愿意留下来、反复来。同时,我们也会加强旅游产业建设,不断提升游客体验,推动旅游消费升级。我们将继续以活动为媒,推动文旅融合,释放消费潜力,让海口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时尚消费活力之城。
主持人
集吃、住、游、购、娱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作为“商业+文旅”的复合场所,沉浸感十足、体验感丰富。请刘丽君总监谈谈商业综合体在打造时尚消费活力之城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海口Z世代消费者占比不少,商场应如何抓住这些年轻客群,挖掘消费潜力?
刘丽君: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会客厅来展示城市的繁华和文化,而商业综合体正是这样一个承载市民生活和城市文明发展变迁的载体,更是游客和到访人士了解观察本土风土人情、城市风貌的一个窗口。
在创新业态方面,友谊阳光城始终以消费者心理变化为基础,延展商业综合体细分场景的更多表达方式,积极打造更具松弛感和闲适自由的社交空间,除了零售餐饮主业态外,更多的是娱乐、运动类的休闲体验和健康动感类的健身美体业态;在营销模式上,友谊阳光城围绕“松弛感”“氛围感”和“情绪价值”结合热点来吸引年轻客群,打造“常逛常新、活动不断”的年轻力潮流聚集地。
2025年是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对于友谊阳光城来说,将更多关注文化传播、传承和自贸港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我们将从文化场景重构、科技赋能体验等方面入手,促进营销的商业价值与文化使命的共生。